「祈禱的手」背後的故事
賴建鶻
禱 告 是 美 麗 又 甜 蜜 的 花 園 ,
我 們 在 此 播 撒 賞 賜 的 種 子 ;
在 此 我 們 常 退 下 安 靜 默 想 ,
必 將 從 主 得 到 豐 富 的 收 藏 。 Bosch
在 基 督 教 的 書 店 裡 , 你 有 否 常 看 到 一 幅 精 美 雕 塑 油 畫 與 素 描 的 複 製 品 : 「 祈 禱 的
手 」 (Praying Hands) 。 它 是 德 國 名 雕 塑 家 與 畫 家 杜 勒 (Albrecht
Durer,1471-1528) 的 傑 作 , 樸 實 而 優 美 的 作 品 背 後 , 卻 藏 著 一 個 辛 酸 而 動 人 的 故
事 。
杜 勒 是 一 個 匈 牙 利 金 飾 匠 的 兒 子 , 出 生 於 德 國 的 紐 倫 堡 , 幼 時 極 為 貧 困 , 立 志 學
習 藝 術 , 但 謀 生 與 學 畫 卻 無 法 兼 顧 。 在 徬 徨 掙 扎 的 時 候 , 他 交 了 一 位 較 他 年 長 的
朋 友 , 這 位 朋 友 亦 有 志 於 音 樂 。 後 來 他 們 想 出 一 辦 法 , 決 定 一 人 工 作 , 一 人 讀 書
, 作 工 的 可 以 供 應 唸 書 的 , 待 唸 完 書 , 有 份 好 工 作 再 供 應 另 一 位 去 唸 書 。 但 誰 先
去 唸 書 呢 ? 他 們 互 讓 對 方 , 結 果 杜 勒 先 到 外 國 唸 藝 術 , 4 年 後 , 杜 勒 學 成 歸 來 ,
並 找 到 一 份 優 厚 的 工 作 , 心 想 必 定 要 資 助 他 朋 友 修 讀 音 樂 , 但 提 及 這 事 時 , 朋 友
只 是 笑 著 說 : 「 我 現 在 不 去 唸 書 了 。 」 朋 友 的 婉 拒 令 杜 勒 感 到 良 心 不 安 。
原 來 朋 友 的 雙 手 因 在 長 時 間 的 苦 役 中 起 了 變 化 , 他 的 手 肌 已 經 僵 硬 了 , 指 節 也 變
得 粗 大 , 非 常 粗 糙 , 不 適 合 學 音 樂 彈 琴 了 。 但 他 沒 有 因 此 而 埋 怨 , 他 看 到 杜 勒 學
成 歸 來 , 就 心 滿 意 足 。 杜 勒 想 到 此 事 時 感 慨 萬 分 , 輾 轉 難 眠 。 第 二 天 醒 來 , 到 了
朋 友 門 口 發 現 朋 友 正 在 祈 禱 , 杜 勒 悄 悄 地 走 進 去 , 看 到 了 一 雙 翕 合 著 的 粗 礪 但 卻
虔 誠 的 手 , 忽 然 想 道 :
“ 我 雖 然 無 法 將 技 巧 還 給 他 的 手 , 但 我 要 向 整 個 世 界 表 示 我 的 摯 愛 與 感 激 , 我 要
畫 下 這 雙 正 在 祈 禱 的 手 , 畫 下 它 的 高 貴 與 無 私 的 愛 , 當 人 們 看 到 這 幅 畫 的 時 候 ,
會 聯 想 到 這 世 上 一 切 做 過 苦 工 的 粗 糙 的 手 , 都 是 高 貴 、 美 麗 、 可 愛 的 , 讓 人 們 向
這 些 手 表 示 感 激 與 敬 意 。 ”
這 一 幅 長 滿 老 繭 , 指 甲 破 損 , 指 節 粗 大 且 佈 滿 了 皺 紋 的 手 , 曾 飽 經 風 霜 , 歷
盡 艱 辛 , 為 他 人 創 造 了 幸 福 , 如 今 卻 合 起 來 舉 向 上 蒼 , 作 聖 潔 而 虔 誠 的 祈 禱 。 這
雙 手 的 姿 勢 顯 得 多 麼 安 靜 ! 它 的 構 圖 非 常 簡 單 , 但 卻 十 分 感 人 , 這 雙 「 祈 禱 的 手
」 繪 畫 出 來 , 一 直 流 傳 到 今 天 。
這 雙 「 祈 禱 的 手 」 , 被 人 敬 愛 , 也 被 神 所 接 納 。 這 雙 「 祈 禱 的 手 」 , 教 導 我 們 什
麼 是 真 正 的 朋 友 。 真 正 的 朋 友 乃 是 彼 此 相 愛 , 彼 此 扶 助 , 甚 至 為 朋 友 犧 牲 。 這 雙
「 祈 禱 的 手 」 , 也 告 訴 我 們 , 雖 然 很 多 時 候 , 我 們 不 能 作 我 們 想 要 作 的 事 , 但 禱
告 的 手 仍 然 是 神 所 喜 悅 的 。 用 愛 心 去 為 人 代 禱 , 這 是 最 有 效 的 事 奉 。
禱 告 並 非 易 事 , 因 為 真 正 的 禱 告 需 要 自 我 操 練 , 許 多 人 都 流 於 說 動 聽 的 話 , 而 沒
有 禱 告 的 實 意 。 上 帝 往 往 會 藉 著 環 境 的 壓 力 , 驅 使 我 們 跪 下 禱 告 , 去 「 尋 求 耶 和
華 與 他 的 能 力 , 時 常 尋 求 他 的 面 」 ( 歷 代 志 上 16 章 11 節 ) 。
不尋常的訪客
賴建鵬
患難見真情,聖經也說:é弟兄為患難所生û,那是千真萬確的事。苦難之試驗不單是你自己信心之試驗,也是試驗誰是你底真朋友、好弟兄的時刻。
那些在患難中真正關懷你、實際幫助你、才是你的好弟兄,好姐妹。感謝主,這次病中,我體驗了這真理,更在患難中結交了許多好弟兄、好姐妹及好朋友。我收到多位從未認識未見面之朋友(盼望有天大家相會)的愛心信件及愛心奉獻,真令我大為感動。我常對兒子說,這真是神奇妙之預備;這些人是我不認識的,是神之愛感動他們來供應我們。在這段期間,有許多牧師同工、弟兄姐妹及不認識之肢體來探望我們,真令我們永誌不忘。
一對曾在活泉堂開始時幫助過我們教導英文班的印尼華僑夫婦,先生彈得一手好吉他。兩次探望我們時,都帶著吉他和他所創作之曲、詞唱給我們聽,為的是要多謝我以前鼓勵他作曲寫詞。另一隊帶著錄音機和詩歌來唱詩給我們聽的四位兄姐,他們之中有一位姐妹,五年前也患了癌症,她在病中之經歷及見証給我們不少安慰。在禱告中,她先生說:é在主裡面,苦水是會變成甜水….û,這話好深刻烙印在我們之腦海裡。是的,無論什麼苦;在主裡面都會變成甘甜。苦盡甘來,夜盡天明,淚谷秋雨,這是需要用信心,堅信祂給我們永不落空之應許。
為人代禱時,自己先蒙醫治
陳國瑄撮記
一次,我們在加州高棉教會之團契見証感恩晚會上聽了一個感人之見証,那是吳彎姐妹之見証。吳姐妹是金邊華僑,在香港信主.信主後熱心愛主愛人,經常在洛杉機一帶每月探望年長之華人朋友及主內肢體,僅錄如下:
é一九九七年三月,賴牧師一家到加州渡假及探望這邊之弟兄姐妹。當時有一位姐妹在談話中告訴我有關賴牧師一家之事:賴師母身患關節炎,小兒子又需要照顧。聽後心中深受感動,覺得賴牧師忙著事奉,還要照顧家人,實在是非常辛勞。在賴牧師還未離開加州前,我托這位姐妹把我從主所感動的一點愛心信封轉交賴牧師,雖然那時還未認識他們。
不久之後,很高興地知道神帶領他們在聖地牙哥之高棉教會事奉,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又聽說他患了癌症。那時我想,假若賴牧師病逝被主接回天家,第一位最痛苦者就是賴師母了。那時,我們一班從高棉來之華人信徒請賴牧師到洛杉機之高棉宣道會証道及分擔他在病中之感受。
聽完之後,我更被主所感動,立志每天早晚兩次特為他代禱,我跪頭低下在地板上,每次最少三十分鐘之禱告。我為賴牧師一家代求不是一兩天之事,乃是三個月之時間,天天不斷地禱告。有一天,當我禱告完畢,從地上抬頭一動,準備起身時,忽然間頭部運作自然,舒服起來了。原來我頸上之骨節痛了十多年,究竟是骨刺痛還是其它原因以致每天都痛,有時更是劇痛,許多名醫甚至到國內拜訪大醫生,都不得要領。感謝主,自從那一天開始,我的頸部再不痛了,神已醫治了我。當時,賴牧師還未痊癒,主已先醫治我,使我的頸部頑異之痛苦解脫痊癒了。û
這真是一個美好之見証,不但見証主是大能的醫生,也見証當我們為人代禱、關心愛人時,神就先關心先愛我們,治好我們。主愛真是奇妙。願榮耀歸主名。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十三章:7)
相信別人,也是我們要學習的愛的功課。
記 得有人和我分享他與女兒的關係時說,以前,每當他女兒要外出,他總是叮嚀她們準時回家,可惜她們回來得總是比預定的時間遲。女兒每次的解釋都難為作父親的 接受;直到有一次,他發現女兒原來沒有手錶,在外面往往不知到了回家的時候。這時他才發覺是自己不相信女兒,只主觀地將她們往壞的方面去想!
我在讀神學時,院長劉福群牧師對學生很有愛心,有些學生便利用他的愛心。有人看不過去,便勸這位善良的牧者不要受騙,哪知他卻給勸他的人上了一課:「假如我不從好處著想,不相信他們,他們當中若有一個是真心需要我幫助的,那我豈不是錯失了一次接待天使的好機會麼!」 Read more…
賴建鵬
越戰時,曾有一幅叫人難忘的相片:一個衣衫盡毀的小女孩,張開雙手,尖叫驚惶,痛苦的表情活現眼前。相中小女孩名叫金菊,她的身體超過一半的皮膚,受到三級程度的嚴重灼傷,經過十四個月痛苦的治療才得以復原。
1992年,她與丈夫度蜜月途經加拿大,趁飛機在補充燃油之際,夫婦成功在加拿大投奔自由。後來聽到福音,成為基督徒。對於過去因戰事帶來的殘害和痛苦,她再也不憤怒;對於自己的國家或與戰爭有關的任何一方,她再沒有懷怨。
她常被邀請到處演講,呼籲和平。她的演說強調反戰,強調人們需要療傷及和解。為甚麼她有如此寬大的心?是因為她愛主,跟天父有美好的關係,當她從父神那裏體會到真愛及寬恕,心中就再沒有苦毒及憎恨了。
有一次,某廣播電台安排了一位曾參與轟炸越南村莊的美軍,與金菊在美國越戰軍人陣亡紀念廣場見面,當軍人見到大方無怒的金菊時,他的神情充滿着對戰爭受害者的內疚,痛苦與無奈。這一幅美麗的圖畫呈現着寬恕和愛,令我心弦震動,淚水盈眶。是的,唯有神的愛才能消除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仇恨。
耶穌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太六:14)。馬太福音第十八章21至35節記載,主耶穌用了一個比喻回答彼得有關寬恕的問題。這比喻中有兩個強烈的對比:
一,兩項懸殊的債務:一千萬銀子與十兩銀子。十兩銀子是當時一個人工作一百天所得的工錢;而一千萬銀子卻是一個人一輩子工作一百年,再乘以三百輩子的工錢。
二,主人對僕人免債對比僕人向同伴討債。僕人請求主人延長還債期,主人竟然無條件赦免他全部一千萬的債款;相反的,剛被免債的僕人,要向欠他十兩銀子的同伴討債,他不但不理會同伴的央求,甚至將他下在監裏。主耶穌告訴我們,人得罪人是小的債,人得罪上帝才是極大的債。惡僕蒙主人豁免他永無可能償還的巨債,理應寬容欠他區區小數的同伴。主耶穌教導我們禱告:求神免了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在猶太人的觀念中,看犯罪如同欠債一般,主禱文中的“債”就是“罪惡”的意思。
我們要常有寬恕人的心。當我們寬恕人的時候,神也寬恕我們。拉比教導猶太人應當饒恕那些得罪自己的人,但只限於三次。彼得希望突出他對弟兄已相當寬容,就問耶穌饒恕別人七次是否足夠,但耶穌回答:“七十個七次”,意思是無限次的寬恕。
神對人的愛和寬恕是何等的長闊高深!“祂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天離地何等的高,祂的慈愛向敬畏祂的人也是何等的大。東離西有多遠,祂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詩一○三:10-12)
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相處往往因權力,錢財,利益,個性自大而對人作出傷害,傷害的行動有如嚷鬧,毀謗,強暴,殺害等。自然反應是報復,以牙還牙,未能報復時就記恨在心中。“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五:43-44)當我們為敵人禱告,以及順服上帝的時候,聖靈就能軟化我們仇恨及報復的心。
主耶穌被釘十字架時,祂求天父赦免他們,因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使徒保羅說:“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弗四:31-32)感謝主,今天我們能夠饒恕人,是因為神在基督裏饒恕了我們。
說真的,要愛仇敵,寬恕傷害我們的人,談何容易呢?但想到我們也曾得罪神而蒙祂赦免寬恕時,我們就必須靠主的大能及恩典去寬恕別人。“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着,‘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一二:14,17,19-20)“把炭火堆在頭上”是甚麼意思呢?這是指埃及的一個古老傳統,把燒着的木炭放在頭上,這代表一個公開悔改的行動。保羅引用這句格言,提醒我們應當善待仇敵,使他感到羞愧而悔改。
記恨人,自己承受痛苦;寬恕人,自己得着釋放。
金燈臺活頁刊第一三三期 08.1
作者賴建鵬牧師為渥太華宣道會及溫哥華活泉宣道會創會牧師